安徽省民政厅厅长 张冬云
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 高光权
新闻发布会现场
“十三五”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。在安徽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省上下全面开启了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,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。作为民生领域的重要内容,全省民政事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持续增强。民政民生事业发展成效,是美好安徽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。
近年来,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紧扣“三聚焦”“三基”开展工作,全省民政事业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助力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网扎紧兜牢
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“五个一批”脱贫措施,“低保政策兜底一批”是其中的重要内容。也就是说,在脱贫攻坚中,对于那些通过其他帮扶政策不能发挥作用的这类贫困群体,最后就必须通过低保政策来进行兜底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们坚持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,实现农村低保标准稳定高于国家扶贫标准,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救助范围。
目前,全省农村低保对象182.4万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农村低保对象的58.8%,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2.2%。全省共有127.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、特困供养救助范围。特别是今年以来,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,我们通过逐户排查,将符合条件的未脱贫人口493人、脱贫不稳定人口2281人、边缘易致贫人口5094人全部及时纳入低保,基本做到了“应保尽保、应兜尽兜”。
省委、省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高度重视,全省“十三五”期间用于社会救助方面支出资金达到620多亿元,比“十二五”增长了40%。这五年,城乡低保标准也大幅提升,城市、农村低保标准均接近640元/月,较“十二五”末分别增长了41%、135%。共保障农村特困人员34.9万人,平均供养标准达到了月人均848.5元。
这些兜底保障政策的实施,使广大贫困家庭实现了“不愁吃、不愁穿”,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体现。
困难群众利益得到更好保障
面对各类特殊困难群体,我们充分发挥低保、特困供养、临时救助等政策,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救助帮扶。
第一,开展精准救助。进一步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,对不符合整户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户,根据户内有重度残疾人、重病患者的情况,可以单独纳入低保范围。建立“救急难”制度,对遭遇突发困难的群众给予即时救助。今年疫情、汛情发生后,我们迅速出台意见,进一步放宽临时救助户籍地申请限制,简化流程开展先行救助。特别是在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后,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赶赴蒙洼蓄洪区开展工作,印发困难群众帮扶救助政策明白纸,通过张贴公告栏和应急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救灾期间社会救助政策,公布省市县三级救助热线,确保所有受灾困难群众求救有门、有求必应。全省共有4.14万因疫因灾困难群众及时被纳入保障范围,2241.7万人次困难群众领到了11.95亿元的价格临时补贴。
第二,健全完善机制。出台安徽省《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》,建立健全“8+1+N”的社会救助体系(8是指低保、特困供养、临时救助、医疗救助、教育救助、住房救助、就业救助、受灾人员救助等8种救助方式;1是指社会力量参与;N是指其他救助),社会救助合力进一步增强。
第三,加大救助改革。推行“互联网+社会救助”,与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信息共享。推进低保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到乡镇(街道)实施,全省乡镇(街道)共设立社会救助服务“一门受理”窗口1530个,群众申请救助更加方便、快捷。通过以上措施,绝大多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都有了保障,安徽省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也连续6年位于全国优秀省份行列。
各类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保障更加有力
民政工作涉及“一老一小”等各类特殊群体,这些都是大事、都无小事,必须始终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,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通过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,来践行党的执政理念和初心使命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省有30多万老年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,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超过50%。77.9万老年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。高龄津贴和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全面建立,分别惠及168万老年人和59万老年人。
实际保障孤儿6000多人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.9万人,以及其他困境儿童21万人,社会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不低于1050元和1450元。
共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49.5亿元,惠及382万人。年均受救助的生活无着落人员达5万人次,救助管理系统寻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,平均每年成功帮助3000多人回归社会和家庭。
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
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,做好老年人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近年来,安徽省制定了《安徽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》《安徽省实施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〉办法》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》等一系列文件,并将《安徽省养老服务条例》列入立法计划。特别是“十三五”期间,省政府每年都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工程,将“养老服务发展”列入各市政府目标绩效考核指标来推进。
通过多年努力,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供给持续扩大,县级、街道、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超过90%,养老机构总数达到2456家、床位近40万张,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总配建面积192万平米,医养结合机构489家,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成型。
有9个地级市进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城市范围,全国首个世界银行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在安徽落地。去年,我们还在合肥举办了以“新理念 引领发展 共享养老”为主题的长三角民政论坛,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《深化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·合肥备忘录》,推动安徽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快向高质量迈进。
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显现
完善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,圆满完成了全省村和社区“两委”首次同步换届工作,选举产生村、社区“两委”班子成员12.15万人,三级网格化全覆盖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基本形成。
积极开展村民自治、城乡协商示范点建设,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,有5个县(市、区)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单位,数量居全国第一。
培育发展各级社会组织3.4万个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7.9万人,志愿者注册总量居全国第5,在脱贫攻坚、疫情防控、防汛救灾等中心工作中,他们作为一支重要力量,发挥着独特的作用。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,全体社区干部带领群众严防死守,广大社会组织、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积极响应、踊跃参与,共同构筑起联防联控、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,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。
“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,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”。对于民政部门而言,在组织社区及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疫情防控的同时,我们自身更是不畏艰险、迎难而上,在疫情防控最紧急的关头,省民政厅牵头迅速组建了两支共32人的支援队伍赴武汉对口支援。两支队伍牢记宗旨、不辱使命,冒着生命危险,在荆楚大地日夜奋战,圆满完成支援任务,充分展现了安徽形象,受到民政部、湖北省、武汉市等多方高度评价,分别被《人民日报》和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。
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积极稳妥实施
“十三五”期间,安徽省认真贯彻《行政区划管理条例》及《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》,从实际发展需要出发,进一步完善生产力空间布局,积极稳妥实施铜陵、安庆、淮南和六安四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,完成潜山、广德、无为撤县设市,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成功获批。
深化行政区域界线管理,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,认定寿县、全椒县、黟县、歙县4个县为世界“千年古县”,同时认定千年古镇84个、千年古村落53个,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,有力服务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。
民政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
民政基本社会服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比如,婚姻登记方面,五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共为老百姓办理婚姻登记490余万对,同时完成了建国以来现存历史婚姻登记档案补录工作,婚姻登记数据库信息更加完备。
围绕“逝有所安”,全省16个市全部实施困难群众基本殡葬费用减免制度,年均11万人享受惠民殡葬政策,群众丧葬负担进一步减轻。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加速推进,目前全省有城市公益性公墓62座、乡镇公益性公墓1005座、殡仪馆79座,三分之一的火化设备得到了更新改造。深化殡葬改革,安徽省遗体火化率保持全国前列,节地生态安葬率超过55%,绿色殡葬文明新风正在养成。